
图片
1、叫对子。这是60一70年代存车或染房染布用的竹牌子,用一片竹板写上字,从中间劈开商家一半,顾客一半。取货时两半一对组成一个字,不会错。这是一种凭证,以前你存放东西,主家给你一半,自己保存一半,当你取东西时两半对起来,你就可以把东西取走。以前农民织了布,要到集市上,有作染布生意的,去上色。他拿一个对子,每人各留一半,取布时拿着自己一半,和他的那一半对上,就可以取走了。后来取件和寄存自行车也用上了。图片
2、杆橙,制做鞭炮纸筒的工具设备,儿时(六十年代)见过。做鞭炮用的工具。一段铁丝做芯,将纸卷在铁丝之上,通过拉动中间悬挂的可动部分,将纸搓成纸筒。50岁以上的人都会认上的,此老物件是做爆竹筒子的,一推一个,材料用的都是废品纸做。图片
3、`在过去、这应该叫`钻子`,做什么希是手工如做衣服、做鞋都有用到线、而离不开就是`钻子`旁边帮忙`。是妈妈钢鞋底和把鞋底和鞋帮合成即上鞋用工具。在六七十年代甚至更远是妈妈用来纳鞋底做棉鞋用的看到这工具仿佛穿越回到儿时我妈妈在灯下为我们做鞋图片
4、拧车。粗蔴绳是由几股细蔴绳合成的,细蔴绳是由拧车上劲而成。细蔴绳也叫荊子,过去用荊子把高粱杆子织成晒东西的大萡,用荊子把小麦杆子织成人们睡觉用的篙子。图片
5、有的地方叫套包子,我们这里的方言叫:脖咯拉,用来套在马,骡,驴的脖子上拉车用的。有骡马在干活时要扣枷板,防止硬枷板伤到骡马膀子,所以给扣上套包子。八十年代以前的农民均知道是啥,给你说,那叫驴(马骡)扎脖!拉车,犁,耙再套上缰绳干农活用的!图片
6、簸箕,是用绵柳条编的,用来清除粮食中的杂物,也可用于打扫卫生时清除垃圾,使用方便快捷。以前收的粮食有杂旨和皮子用它笨,收的黄豆,瓜子等等,少量的用笨箕赛图片
7、这玩意现在大多称其“盖帘”。我们那里叫“拍排”。即可做放东西(生、熟食)的垫子也可做盖东西(盆缸或锅)的盖子,还在上边放上东西到有太阳照射的地方晾晒。多用途的东西!是用高粱穗以下那段又细又长的杆做成的。用来放置面制品或者用以盖盆、罐、缸等器具的口的。用高粱的穗头杆做成的。两层一横一竖用线缝在一起。用途广泛一一盖锅,包饺子放在上面,晾晒小件物品等图片
8、倒牵牛的锁,约匙扦进去后要翻个头才能开锁。这好象是一把四五十年代的锁,模样怪但挺有意思图片
9、梆子卖油的,相当于现在的小电喇叭到乡下去卖小东西用的。也是古代值夜班的人敲的梆子。(侞油盐酱醋)等,走街串巷传出声音一种响器叫梆子。这个通俗的名子叫“卖油梆子",《三打陶旺春》中的郑恩郑子明最怕的“家法”,就是挨卖油梆子打屁股。电影《平原游击队》我地下交通员敲的就是卖油梆子,“平安无事啊!”图片
10、这是压水用的压机子,这个是双缸的,还有单缸的,按真空原理把地下的水吸上来,用于人吃和浇园子,生产队时还有牲口拉的四缸的呢。双筒小压井,六七年代农村的每家每户都用它,吃饭洗衣服。很早之前我们农村吃土坑里的水。我十岁左右几户人家打了一眼压水井,装上这种水簸箕,我们叫它老头乐。吃了几年。后来打了300米深井,老头乐就退役了,成了历史。图片
11、走高桥的用具,木头腿,我们这里的地方活叫:柳木腿。我小时候就玩过这个,这踩高跷的,这玩意越玩越上瘾。这是一对踩高跷。庆祝节日制造氛围的。工具。红绳在文化里象征吉祥,绑老物件定有特殊意义。图片
12、火镰,取火的,全套包括火镰、火石、火绒子,火绒子是用蒲草穗上的绒毛用一种黄色的化学东西(名忘了)浸泡晾干,绒子放在火石上击打产生火花,引燃后再用嘴吹一吹就点着火了,放在烟袋锅烟上抽几口就成火种了,引到灶膛点柴禾做饭。图片
13、叫奶鸭子,奶鸭子是东北的通称。那个玻璃奶瓶小时候用过,记得叫奶鸭子,因其长得像鸭子。图片
14、看着像是个炉子,浑身锈迹,瞧这模样,就好奇这到底是啥,咱也不懂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网站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