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等着中东那根紧绷的弦,看它会如何断裂,或者拉出震耳欲聋的悲歌。毕竟,美国刚直接“外科手术”式地捅了伊朗的核设施,那可是主权国家的命根子,放在哪儿都是天大的事。所有人都猫着腰,屏住呼吸,准备迎接山雨欲来。
可结果呢?一夜醒来,手机推送蹦出条消息——特朗普发推特了,声色俱厉地宣布:伊朗和以色列停火了。更让人跌破眼镜的是,他还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感谢”的意思,感谢伊朗在袭击前“知会”了美军,没造成人员伤亡。
这下,不光普通民众,就连不少浸淫中东事务多年的老手都愣住了。伊朗?认怂了?向美以低头了?你看这流程:美国先下狠手,伊朗象征性地扔了几颗导弹到空地,然后火速接受停火。这怎么瞧着,都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哑剧,锣鼓点儿敲得震天响,结果主角们只是隔空比划了几下,然后就默契地鸣金收兵。
如果故事真就这么简单,那它也就不是中东了。这片土地上,从来没有简单的事。把这一连串看似荒诞的举动串起来看,再掀开表象,探探各方藏在水下的手,你或许会发现,这场“雷声大雨点小”的冲突,远非什么临场胆怯,更像是一出心照不宣的“双簧”,或者说,是一次极其危险却又不得不为之的“风险管控”。
我们得先从美国炸那个伊朗福尔多核设施说起。按国际惯例,直接攻击别国的敏感设施,无异于是在马蜂窝里扔炸弹。正常逻辑下,伊朗就算不跟你拼个你死我活,也至少得有个足够分量、能找回场子的对等报复。
然而,事实是,美国炸了,伊朗也“反击”了,但那几枚据称落在美国基地的导弹,效果微乎其微。甚至特朗普都能在推特上公开嘲笑其“软弱无力”。更吊诡的细节浮出水面:有报道称,美军袭击前,福尔多核设施内的大部分高浓缩铀,似乎已经转移走了。卫星图片也显示,袭击前那地方车辆异常繁忙,进进出出,像是在忙着搬什么重要的东西。
这像什么?像是一场突袭?还是像一场...提前打过招呼的“拆迁”?如果这些迹象是真的,那美国对核设施的这一击,会不会就是美伊双方心照不宣的一个动作?美国需要对内对外展示其对伊朗核计划的强硬姿态,尤其要给坐立不安的以色列一个交代,证明自己不是说说而已。
伊朗呢?它挨了这一拳,总得做出个样子来回应。不回应,没法对国内的强硬派交代,也没法维持其在地区盟友心中的“抵抗旗手”形象。可真要硬碰硬,惹毛了美国,招致更全面、更具毁灭性的打击,那后果是伊朗的神权政府无论如何也不愿承受的。
于是,双方可能就悄悄搭了一个台子:美国这边“象征性”地炸一下,伊朗那边“象征性”地还击几下,而且通过某种神秘的渠道,确保这场戏不会失控,不会真伤筋动骨,尤其不能伤人命,以免引发连锁反应。
这场戏的关键点,还有特朗普那个高调得近乎怪诞的推特。他不仅宣布了停火,还特意强调了伊朗“提前通知”的事实。这哪是简简单单的“感谢”?这分明是一石多鸟的信号释放。
第一层意思:看,是我出面促成了停火,我有能力控制住中东的局面,让冲突没升级。这是在给自己脸上贴金,捞取政治资本。
第二层意思:伊朗的反击不值一提,他们根本不敢跟我真打,软弱得很。这是在维护美国的超级大国威严,同时贬低对手。
第三层意思,也是最微妙的一层:通过“提前通知”这个细节,他是在暗示外界,美伊之间存在沟通渠道,这场冲突是被“管理”了的,风险是可控的。
这番操作,既给美国留足了面子,也为伊朗提供了一个体面收场的台阶——反正我已经“反击”了,而且提前告诉你们是怕误伤,不是我怕打。在特朗普的支持者看来,这甚至可以被解读为一种“智慧”和“胆识”的体现:你看,他就是算准了伊朗不敢怎样,才敢出手,不但延缓了伊朗的核进程(至少表面上如此),还成功避免了战争。
但反过来想,伊朗为何会甘愿配合演出这么一出“软弱”的戏码?这背后,是其内部难以言说的巨大压力。伊朗这个国家,自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来,建立了一套非常独特的政教合一体系。上层是掌握大权的宗教神权统治集团,他们靠着革命遗产、地缘政治的周旋和对内压制来巩固权力。
下层是庞大的世俗力量和普通民众,他们渴望经济发展,渴望融入世界,渴望更好的生活。几十年来,特别是在美国及其盟友没完没了的严厉制裁下,伊朗经济凋敝,货币大幅贬值,通货膨胀失控,失业率居高不下,底层民众生活困苦不堪。
这种经济困境和民生维艰,早已让伊朗国内矛盾积累成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高压锅”。对伊朗的神权统治者来说,政权稳定是高于一切的头等大事。对外强硬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凝聚民族情绪,转移国内视线。
但在经济濒临崩溃、民怨沸腾的当下,一场真正的战争,尤其是可能招致美国毁灭性打击、让整个国家经济彻底停摆的战争,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负问题,更是关乎政权生死存亡的危机。他们最害怕的,就是战争带来的混乱会彻底引爆国内压抑已久的反抗怒火。
所以,在外部极限制裁和内部脆弱性夹击的双重困境下,伊朗的对外策略多年来一直是在“边缘政策”的钢丝上跳舞:必须表现出坚决抵抗美国和以色列的样子,维持地区影响力,支持各种代理人武装,但又必须极其小心,不能真的跨过那条线,不能与主要对手发生全面冲突。
这次面对美国的袭击,伊朗可能就是在这种框架下,做出了那个看起来“软弱”的选择。它必须做出反应,否则无法对国内外交代。但这个反应又必须是极其“可控”的,不能让对方找到全面报复的借口。于是,象征性的、不伤人命的导弹袭击,加上可能的提前知会,就成了在重重限制下,勉强能走的一步棋。
从这个角度看,伊朗的“妥协”或“软弱”,与其说是突发情况下的胆怯,不如说是其长期以来受内部困境所限,不得不采取的一种对外生存策略的体现。为了政权的存续,有时候即使看起来很没面子,也得硬着头皮咽下去。
这场迅速“停火”的“受管理冲突”,虽然避免了一场迫在眉睫的大战,对国际社会来说无疑是件好事。但这出戏的落幕,也暴露和加剧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以色列通过这次行动,无疑再次高调宣示了它在中东地区的“为所欲为”的能力和决心。
未来,以色列在打击伊朗支持的区域武装时(比如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等),恐怕会更加有恃无恐,这让本已前途渺茫的巴以“两国方案”更加暗淡。美国虽然借此机会再次秀了肌肉,巩固了其在中东的影响力,向盟友证明了自己依然是靠山。
但也让那些试图摆脱美国束缚、追求独立自主的地区国家再次看清了现实:美国的霸权依然强大,挑战者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
至于伊朗,这次事件对其国际声誉无疑是一次打击。那些出于国际道义或自身利益,在事发后第一时间站出来谴责美国袭击的国家,比如某些大国,结果发现当事方自己很快就跟美国“私下和解”了。这让他们情何以堪?
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这些国家是否还愿意为了伊朗而冲到前面发声,就成了大大的问号。伊朗在国际舞台上的腾挪空间,恐怕会进一步被压缩。
所以,这次伊以冲突弦上的那一跃,最终没有跳向失控的深渊。但它也绝非真正化解了危机,更像是一场在各自困境下达成的短暂平衡,一次把更大的不确定性,暂时封存起来,留待了下一次爆发。水面之下的暗流,依然汹涌。
配资网站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