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位于湘鄂赣边区的袁州区水江镇,用两种笔墨完成两部杰作:一部由一位英雄用滚烫热血浸染冰冷铁索写就,关乎生存与尊严;一部以坚韧匠心编织千万缕柔软发丝完成,关乎财富与梦想。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当全球假发链从这里直达世界,水江似乎在宣告:中国乡村最震撼人心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凯歌的唱响,更是一种精神血脉的奔流与延续。
红色小镇的产业突围
矿区农田“长”出绿色产业
群山环抱,山路平坦却弯绕。初秋时节,记者一行来到水江镇梓华广场,“飞夺泸定桥战斗英雄”刘梓华的铜像巍然屹立,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90年前,刘梓华等22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从13根铁索上奋勇爬过,用血肉之躯打开了通往胜利之路。几十年后,英雄家乡水江通过产业突围,开辟了一条富民兴村的新长征之路。
20世纪90年代,水江可谓穷乡僻壤,村民世代务农采矿。为谋生计,大批年轻人背井离乡外出闯荡,其中有三四百人从事假发行业,凭借过硬手艺,被浙江老板高价请至温州、义乌等地做工。骨子里有着拼搏精神的水江人,并不满足于打工,而是开启了自主创业的探索。
展开剩余83%“即便出身草根,也要敢闯敢试、创新创业。”宜春市假发协会党支部书记曾德富在2008年主动放弃柳州市民族高中的稳定工作,毅然投身假发行业,在义乌摸爬滚打,练就了从原料采购到海外销售的全能本领。在他的带动下,舅舅刘帮金也于2010年结束了12年的铝合金生意,进军假发行业。
亲邻互帮互助,水江人深耕假发产业蔚然成风。安信假发厂负责人林圣安创业期间一直带着同乡张来生,并鼓励他单干。“没有技术,林圣安就给我派老师傅;没有订单,就给我订单。水江人不拆台,只搭台!”张来生后来创办了冠怡假发厂,年产值数千万元。
10年前,为承接义乌的假发产业转移,时任水江镇党委书记的袁宝贵带着班子成员远赴浙江,一次次上门苦口婆心地劝说:“水江山好水好人好,适合创业。”“做假发无污染,不会破坏环境,是水江的首选产业。”“乡亲们不富裕,你们带技术回来,可以解决乡亲们的就业。”“你们担心的基础设施问题,我们来解决。”……这份“三顾茅庐”的执着,“好山好水盼产业”的赤诚,以及“无污染、富乡民”的承诺,终于打动了水江游子,首批18位水江籍假发企业老板毅然返乡。
目前,水江镇已培育39家本土假发企业,年产值突破6亿元,带动逾3000人就业,占当地留守人口近40%。仅宜春市假发协会会长、水江红发饰品行业协会理事长黄耀梅家的假发厂,一年发给员工的工资就高达3000万元。
假发编织的共富图景
一针一线“织”出4亿存款
清晨5时,水江镇的山坳里便响起“哒哒哒”的机器声。
集福村四层小楼里,刘新华的手指在假发机上灵活翻飞,银线穿过发丝,片刻间便勾出一片规整的发片。她笑着说:“一天能做150个,一个1元多,月入4000多元。”在她身旁,箱子里的发料堆得半人高。
快荣村脱贫户曹春兰家中,曹春兰正在假发机前做发网。“假发厂把设备送上门,在家里一天就能挣百来块。”曾因爱人意外离世,独自扛起抚养两个儿子、照顾年迈家婆重担的她,言语间满是乐观坚强,“大儿子没结婚、小儿子还在读书,我要努力挣钱,扛起这个家!”身旁的家婆帮她细细修剪线头。婆媳俩就在每个能挣0.235元的发网中,一针一线编织着未来。
拐过巷口就是76岁老人刘清莲的家。虽已是古稀之年,但她还能操作老式缝纫机加工假发料。“前几年村里假发厂需要人手,我就顺手帮忙做了两年,一天能挣二三十块钱。”如今她自认速度慢了,不再接单。不过,邻居需要时,她还是会搭把手。
随着假发产业规模越来越大,水江假发延伸到袁州产业园。在宜春集福饰品有限公司,有着十年假发生产经验的老员工依然激情澎湃。其老板张代生2015年回乡,以老家村子(集福村)的名字命名了公司。彼时,公司有水江籍员工近100人,平均月工资6000元。
得知张代生的儿子入职人民公安,记者笑着说:“那你的假发‘帝国’岂不是无人接班?”他却心胸宽广地答:“只要是水江人,谁来我都倾囊相授。将来水江假发引领全球时尚,我的小厂由谁接班都不要紧。”
2024年,水江镇全镇存款达4亿元,95%的家庭装上了空调、洗衣机……当乡村振兴遇上全球贸易,水江人用柔软的假发,编织出坚韧的共富路。
营商环境的水江实践
一缕头发串联全球生意
7月22日,从安哥拉跑市场回来的张来生,一见到记者便掏出手机,兴奋地展示:“这是非洲假发卖场。”“这是非洲姑娘在试假发。”……他的公司去年年底仅销往美国的订单就已突破千万元。在他眼中,“仅有美国市场是不够的,非洲才是我们要攻坚的海外主战场。”
为给产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水江镇政府主动对接金融机构,量身定制假发行业专项低息贷款——如江西银行推出的“秀发贷”,单户贷款额度最高可达100万元。贵州人何军的公司原本在义乌,因供应链迁入水江,2024年初靠着“秀发贷”,在水江开办了义乌市彩夕假发有限公司。“这里人工、房租成本低,产业链便捷度却和义乌一样高。”一年来,不少湖南、义乌的同行向他打听水江的情况,迁移意向明显。
去年起,随着假发订单量暴涨,企业普遍面临用工紧张、厂房局促的难题。水江镇立即通过“就业一码通”发布岗位信息,并举办招聘会,帮助企业缓解用工压力;加快产业孵化基地建设,征收原湘赣花炮厂闲置厂房23亩,免费提供土地供假发企业建设标准厂房,去年10月开工建设的第一批2000余平方米标准厂房,目前已基本建成。
“假发行业发展快,今天刚解决用工问题,明天就得盯着电商销售问题。”分管产业工作十多年的水江镇人大主席何小明,早已是假发产业扶持方面的“行家里手”。镇里不仅牵头开展“聚焦袁州假发,TEMU畅卖全球分享会”等专项培训,着力培育假发电商人才,还计划建设2400平方米跨境电商孵化基地,为水江假发卖向全球再添新动能。
物流瓶颈被重点突破,4条跨境物流专线已正式开通,提供全天候不间断转运服务。“国内邮件实现次日达,单件邮费更是降至原来的十分之一。”林圣安说。
暮色中,一辆中国邮政物流车缓缓驶过刘梓华故居,满载的假发一周后到达泰国,通过中欧班列半月就到欧洲。山风轻拂革命旧址墙头的青草,与假发厂里翻飞的发丝同频摇曳。这缕发丝飘向的远方,正是90年前革命先辈们用热血追寻的光明未来。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若侵犯到您的权益,敬请告知删除。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网站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